《學記》第十一章:長善救失【原文、解釋、譯文、解讀】

沙月

 

【原文】

學者有四失,教者必知之。

 

人之學也,或失則多,或失則寡,或失則易,或失則止。

 

此四者心之莫同也。

 

知其心,然後能救其失也。教也者,長善而救其失者也。

 

【解釋】

失,偏向。

或,有的人。

則,是,就是。

多,貪多務得,不深入鑽研。

寡,孤寡淺陋,視野不開闊。

易,變異,見異思遷。

止,畏懼困難,停滯不前。

心,客觀心理實際。

救,同“ ” ,糾正,幫助彌補。

長,讀“zhǎng” ,增長。

善,優點。

 

【譯文】

談到學生學習的偏向,有四種類型,教師不可不知道。在學習中,有的學生的偏向是興趣多樣,貪多務得;有的學生的偏向是遲鈍內向,狹隘寡聞;有的學生的偏向是急躁外向,沒有主見;有的學生的偏向是笨拙拘束,畏懼競爭。這四類偏向的根源是因為學生的客觀心理實際不同。教師帶班上課,只有了解學生的心理素質類型的區別,這以後才能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。教師的任務,就在於引導學生健康的發展他們的優點,幫助學生剋服個性上的不足。

 

【解讀】

第十一章說的是堅持正面教育因材施教的道理。

“ ” 的概念,是最早出現在經典中的唯物的東西,古人解之為“ 心性” ,指的是心理素質。

學生身上有些被某些老師深惡痛絕的東西,被老師稱之為“ 缺點” ,白眼之,痛斥之,嘲諷之。其實,這些所謂的“ 缺點” ,並不是學生的過錯,而是學生的“ ” ,也就是學生與生俱來的先天遺傳的心理個性。

有一個學生,現在已經是某軍校的後勤主任了。當初做我的學生時,性情多變,暴戾狂躁,一小小的個子,老是在課間把同學按倒在地,用筆盒或者其他器物拼命毆打。他的父親,某部少校首長,沮喪的告訴我,孩子這個樣子,是家族遺傳。在少校的記憶裡,祖父,父親,是嚴酷而不近人情甚至人性的,自己小時候就常常被打得死去活來。自己是棍棒下打出來的一付硬身板。因為自己的痛苦,自己雖然並沒有打過孩子,但是執拗得近乎偏執的個性,總是把拳頭揮向了柔弱的妻子。這樣的家庭環境狀況,在孩子的心裡,勢必會留下了一些可能把血液中遺傳的東西激發培育出來的陰影。

那個時候,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的一些見解開始進入了我們的視野。

學生的學習活動,貫穿著條件反射的建立過程。學生學習個體之間的差異,主要決定於大腦兩半球的活動。由於學生先天的神經類型不同,神經活動的過程是不一樣的。有的很強,有的很弱。於是均衡情況就不同,快慢速度也就不一樣。第一種是興奮型(又稱不可抑制型);第二種是抑制型(又稱弱型);第三種是活潑型,其神經活動過程強而均勻,並且靈活;第四種是安靜型,其神經活動過程強而均衡,但不靈活。這些不同既表現為差異性的偏向,也表現為各人不同的優勢。

科學家的客觀分析,讓我們認識到,尊重學生個性,其中一定要包括對於學生生理實際的客觀認識,以及心理個性的成因,這樣才能實事求是的認識學生,關愛學生。

我們《學記》的作者,在兩千多年前,不可能知道巴甫洛夫,不可能有高級神經活動的概念,但是,他們卻實事求是的看到了學生的差異是“ 心之莫同也” ,這可真是了不起啊。

對於這個學生的教育,由於工作調整的緣故,只短短的進行了一年。但是這一年,卻使得學生在優化自身個性上跨出了艱難的卻是成功的可喜步伐。有一次,為了克制自己的莫名衝動,他咬緊嘴唇,緊緊的捏住自己的小拳頭,狠狠的抵住自己的太陽穴。班級創設了許多溫馨而可愛的活動,並且力邀他來做主持。這是他終身難忘的一年。在以後的生命中,他牢牢的記住了老師的辛勤教育,在克制與開拓的發展之中,成為了一個有用的人才。

一次在軍校大院碰到他,他和戰友一起運送物質,自己拎了兩大桶,還時時回顧隨行戰友是否拎得動。哪裡還看到剛讀中學時常常把揍人當作樂事的舊影呢?

張國光先生 ​​在解讀《學記》這一章時,沒有像其他人那樣,把“ ” 翻譯成為“ 缺點” “ 缺陷” ,而是翻譯成“ 偏向” ,正如大家在我這裡看到的一樣。

老師們,記住,是偏向,不是缺點,不是缺陷。

如同我剛才列舉的一個案例一樣,學生的神經活動具有很強的可塑性。如果教師懂得“ 長善” ,堅持正面教育,就能“ 救失” 

明代哲學家王夫之在《禮記章句》中談到了他學習這一章時的體會,值得我們好好玩味。他說:“ 多、寡、易、止,雖各有所失,而多者便於博;寡者易以專;易者勇於行;止者安其序;亦各有善焉。教其失,則善長矣。” 如果教育能夠根 ​​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素質實際,而因材施教,那麼,學生心理個性中的某些偏向就可以優化成為良好的個性:多則因取盈而知識淵博,寡則因擇少而精深專一,易則因新奇而積極進取,止則因審慎而認真對待。

一把鑰匙開一把鎖。教育要開啟學生優化發展的鎖,就要有因材施教的鑰匙。因材施教,是在正面教育的前提下,發展學生個性優勢的一個重要的教育原則。孔子回答學生提出的“ “ 這個問題,因學生不同,而各各其異,竟然有上百個不同的答案。孔子是最擅長於運用因材施教原則的典範。

我們學生就像是我們的一本本教科書,為我們豐富教育的理性認識,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各種原始案例。用心去閱讀你的學生,用心去感悟你的學生,不僅僅是人性化的教育初始,而且是一種科學態度。

如月如松告訴我們,教育理念的改變比教育技巧的提高更重要。這個看法是非常正確的。不過,需要提醒的是,教育理念首先是科學。一個不懂科學又不願意學習科學的人,他的教育理念是無法更新的。

 

 

 

出自 網站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學記 禮記
    全站熱搜

    浩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